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名医工作室
实验室建设
  中医基础理论
 

一、学科沿革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我校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8年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省教育厅评估检查,重新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被批准增设特聘教授岗,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二、学科带头人

学科奠基人为孟广奇、毛翼楷、黄柄山,第二代学科带头人为曹洪欣、谢宁,后备带头人为周妍妍、关慧波。  

三、学术梯队

本学科现有人员18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2人,讲师6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硕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学科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均较合理。学科人员在教学、科研、医疗各方面工作基础扎实,业务素质高。  

四、研究方向

1、中医治则与治法机理研究。  

2、中医脏腑证候及疾病防治机理研究。  

五、人才培养

本学科担任全校各层次、各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等10余门课程的授课任务,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自编教材与教学参考书30余部,承担省部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本学科制定了科学的、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浏览古医籍文献,丰富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室技能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共培养中外研究生156人。  

六、科研项目

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出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英文专著4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  

七、条件建设

(1)实验室  

近年来,学科获得了中央支持地方专项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是国家局级三级实验室,实验室面积320m²,布局紧凑,结构合理,环境优越,具有良好的实验科研环境。学科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设备,现已配有低温超速离心机、酶标仪、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倒置显微镜、微透析系统、超薄切片机、高容量分子杂交箱、全自动生化仪、凝胶成像系统、研究用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二氧化碳培养箱、蛋白核酸分析仪、心电工作站、大鼠水迷宫、新物体识别、Y迷宫、八臂迷宫等仪器设备,总价值500余万元。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分子病理学、动物行为学等实验研究。  

(2)资料室  

学科资料室占地面积100余米,拥有图书万余册。  

八、特色优势

本学科以创建全国一流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带动教学改革,以本科生的入门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精深教育,通过深化学科规范与理论体系的研究,逐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各科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闭窗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版权所有
电话:0451-82193628   传真:0451-82193628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网站制作:东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