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名医工作室
实验室建设
  中药学
 

中药学重点学科

一、学科沿革

5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重点学科体系。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重点学科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本学科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在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重点学科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本学科带头人梯队将发挥重点学科在各高校相关学科发展中引领和辐射作用,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论文质量,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

1.加强重点学科队伍建设。本学科以导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提高重点学科梯队学历层次,形成了一支年轻化、高学位、接续合理的导师梯队。并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着力构建一批结构合理、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学科成立以来,梯队结构合理,重点学科队伍中有2位具有教授职称,3位具有副教授职称,4位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90%,外校学缘占10%40岁以下占60%

2.提高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本学科应充分利用本校国家和省重点学科资源优势,瞄准学科前沿,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创造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学科成立以来,学科已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资助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课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9项,获得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课题2项,并得到学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资助4项。为本学科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资金、项目的支撑。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厅局级奖3项,在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发表国家级论文50余篇,发表SCI6篇,获得专利1项。

3.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点学科在导师队伍、科研资源、学术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培养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本学科的学科优势,更好地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近5年来,重点学科梯队中有4位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共授予硕士学位10余名

4.拓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追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及相关先进学科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学科成立以来,参加国外学术交流6人次,国内学术交流10余次。

强化重点学科基地建设。将重点学科建设与相应的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中的作用,重点学科基地资源的优质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增强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重点学科充分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了全省高校相关学科和学位授权点的发展。

二、学科带头人及学术梯队

学科带头人为赵文静教授,后备带头人为旺建伟教授、常惟智副教授。

学科现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后7人,(在站博士后4人),硕士生导师4人。

三、主要科研方向

本学科点具有3个明确、稳定、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

1药用动物及动物药的开发应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开发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动物药为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基于动物药的功能与主治,选择相应的现代生物医学疾病的动物模型和效应指标,通过药理学、免疫学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确定其作用环节及靶点,从整体、形态、细胞、分子水平等探讨,使疗效客观化,阐明其现代药理作用及机制,将具有开发价值的药用动物及动物药进行开发应用。

2.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基于中药的功能,选择配有同一药物的不同经典复方,从不同配伍入手,选择相应的现代生物医学疾病的动物模型和效应指标,阐明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复方组方原理分析,深入探究所选择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确定复方中药主要药效、药理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通过复方的配伍加深对中药功能及应用的认识,从而全面探讨复方中药的配伍规律。

3中药药性理论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主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多学科方法和手段,以中药药性理论为核心,开展中药毒性、中药性味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药物作用的规律,以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确定药性作用过程、机制、靶点以及生物标志物,为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初步建立运用机体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评价中药性效关系的技术平台。

四、国际、国内和全省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先后发表了教育教学及科研学术论文200余篇,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及校级教育教学及科研课题立项30余项。先后培养临床中药学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本学科点具有3个明确、稳定,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药用动物及动物药的开发应用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

药用动物及动物药的开发应用研究 国内有关动物药研究机构及人员匮乏,而本研究方向明确,以确立十余年,主要以开发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动物药为主,奠定了一定的动物药开发研究基础,为研究与开发动物药及药用动物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为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已稳定开展10余年,已形成一定研究规模,在国内同类研究中位于先进水平。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选择配有同一药物的不同经典复方,从不同配伍入手,深入探究所选择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从而全面探讨复方中药的配伍规律,为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实验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本研究方向具有研究的可持续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本研究的实施,将为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为今后可持续性研究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对于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为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五、近五年的主要科研、教学成果

5年本学科点共获得科研成果5项,其中“基于雌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的仙鹿消癖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痛泻要方对IBS模型的作用机理及代谢组学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痛泻要方治疗IBS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基于雌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的仙鹿消癖胶囊对乳腺增生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2项分别获黑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一等奖、二等奖,“痛泻要方对IBS模型的作用机理及代谢组学研究”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

本学科点共获得教学成果奖1项,其中“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药学》“金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获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本学科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继续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启动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省部、学校和院系三级实验室体系,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本学科在我省高校的学科优势,更好地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六、实验室及藏书等条件建设

1.实验室

本学科下属中药学实验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台式离心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旋转蒸发器、磁力加热搅拌器、高功率数控超声震荡器、电动玻璃匀浆机、小动物压痛仪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具备先进的实验仪器,满足本项目所需实验设备等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能够确保课题顺利完成。

2.图书

学科藏有中医类、中药学类、西医药学类、文史哲自然科学类图书达500余册。

七、特色优势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本学科结合临床中药学进行科学研究。“药用动物及动物药的开发应用研究”主要以开发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动物药为主,通过药学、疗效客观化及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将具有开发价值的药用动物及民间动物药进行开发应用,深化动物药研究。“复方中药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中药的功能,选择药物从不同配伍入手,并通过复方组方原理分析,深入探究所选择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来阐明其作用机制,从而全面探讨复方中药的配伍规律。“中药药性理论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多学科方法和手段,以中药药性理论为核心,以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学科结全临床中药学主要进行中药学教学模式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研究,在临床中药学理论及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做到了教研相长,取得了长足进步。

关闭窗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版权所有
电话:0451-82193628   传真:0451-82193628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网站制作:东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