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主讲教师:常惟智、曲苗、旺建伟、赵文静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本课程自2008年评为省级精品课以来,基于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课程内涵建设。现已完成了中药学慕课建设,并于201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中药学课程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硕士生导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人,其中1名教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学历、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课程组每三年制定并执行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本校专业培养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其中有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96学时);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中医康复学专业(96学时);四年制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64学时)。
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药证结合、方药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体现中医的理法方药的整体观念;以中药学传统药性功用为教学内容主体,紧密联系现代临床用药现状,充实中药临床新用内容;以中药学课程为中心,放射性地与现代相关学科相融汇,以现代药学理论知识印证传统药性功用,进一步充实构建教学内容。应用“点、线、面”规律,通过比较鉴别、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结合形象教学手段,开设饮片标本实习课,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充分利用多媒体CAI课件,通过多媒体信息的综合表达,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直观生动。通过饮片识别考试、课堂测试、课堂提问及试卷测评等考评方式,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在试卷测评中,使题型多样化,并增加半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题量,加大综合性的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制建设了中药学试题库,并于每学期考试采用从试题库随机抽题的方式,实行考教分离,应用效果良好。为有效体现《中药学》实践性教学特点,课程组利用近100m2的实验室为中药学饮片实习所专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体教师在认真授课的同时,重视课后辅导,布置作业,及课后分组讨论,为学生做专题学术报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
在课程建设组织管理方面,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师互听课制度,主任听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等,平均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主题研究活动,相关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工作总结、试卷、试卷分析报告等文件和资料齐全、完整;同时,为适应课程建设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课程组自筹经费购买各类与中药学课程相关的教材教学及其声像资料300余部,保障了本精品课持续性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本课程教学目前使用由钟赣生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课程组教师曾多次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赵文静教授主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发行的《英语中药学》、参编全国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中医药学概论》、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临床技能实训》系列《临床中药学》。常惟智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参编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食用中药学》。旺建伟参编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中医药学概论》。曲苗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药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食用中药学》。
全体教师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适应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先后获得省、厅、校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3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厅局级教学成果17项,先后发表中药学教育教学学术论文30余篇,并组织编写了《中药学应用备要》(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中药学》(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应试复习指导精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3部教学参考书,以适应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并编写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中药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和执业药师备考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以适应高等中医药院校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
根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监测条例(试行)》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对本课程组教师中药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测评,随机抽样填写测评卡,测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学生及专家综合评估得分均达到良好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00%。经过全体教师不断努力,使整体教学水平及课程建设均有质的飞跃,取得一定的成绩,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